英爵診所 紀俊麟主任醫師
從急診醫師跨界到人生設計領域,我在處理急重症、協助人們進行健康管理,再到幫助人們尋找人生熱情的歷程中,看見了各種來自客戶、病患、親友以及自己的人生挑戰。有些「考題」一再重覆出現,但學校不一定有教,別人的經驗也不見得適用於自己。這次要分享的「美好人生必考題」,是父母如何和成年子女溝通,在不同觀念的拉鋸過程中,如何透過人生設計的「跨越力」重新詮釋關係困境,讓彼此都做出關鍵「好決定」。
睡不好的媽媽
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下午,走入診間的K女士散發出優雅氣質,態度謙虛有禮。「紀醫師,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好好地睡一覺了。」她說。
「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嗎?」大約有一半的人,心裡都知道睡不好的原因是什麼。所以通常我會先反問對方,讓她自己思考是什麼因素影響了睡眠。
「我很擔憂兒子未來的發展,但怎麼勸他,他都聽不進去。我覺得他比較適合唸財經相關的科系。我從小看他長大,知道他可以在哪些領域發光發熱,但我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,整天參加社團交朋友。大學他聽了我的話,選了財經系,成績不上不下的也就算了,但研究所他又跳去讀別的領域,很沒定性。」
「那您覺得,他為什麼要這樣做?」
「他說這些是他的興趣,交朋友、辦活動、跨領域……但這樣哪有辦法專注投入學業,未來又怎麼能夠在財經領域出類拔萃?」
希望孩子快樂,說出口的卻是「你這樣以後沒出息」
「為什麼要『出類拔萃』?」我忍不住好奇的問。
「這樣他就可以發揮所長、對社會有貢獻,收入應該也會不錯,可以組個幸福的家庭,過快樂充實的人生。」
「所以妳最希望他可以?」
「有快樂充實的人生啊!我們這麼用心栽培他,當然不希望他跟爸爸一樣,在職場升遷的路上被排擠、受刁難,工作不上不下的。也不希望他像我一樣,什麼事情都懂一些,但沒有特別一項專精的,出社會很辛苦。」
「為什麼妳覺得他會變成妳擔心的那樣?」
「我看他從小到大的學習態度和做事方式就知道了啊!我常常告訴他,你這種態度,怎麼跟人家競爭?以後很難有出息!」
「萬一他聽了以後,真的相信他會沒出息、是個沒用的人,怎麼辦?」
K女士被我這句話嚇到,突然說不出話來,陷入一陣沉思。
「我只是想激激他,要他再努力一點。難道他…會把我的話當真?」
美好人生必考題:父母和成年子女觀念的拉鋸
爸媽沒有錯,他們辛辛苦苦地把小孩培育長大,過程中難免犧牲了自己。有些人告訴我,為了陪伴小孩,或給他們更好的教育環境與資源,他們曾放棄了更好的收入或升遷機會,或失去了健康與快樂。
也有些家長跟我說,自己跌過的跤、走過的冤狂路,真的不希望小孩再重蹈覆轍。但他們的苦口婆心、犧牲與付出,子女不見得懂,有時候會得到冷漠的應對,或激烈的言語回應。
而子女呢?想要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,不也很正常嗎?不同世代的成長經歷、面對比30年前更複雜的世界,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壓力、同儕之間比較所帶來的自我懷疑,讓許多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在哪裡,回家還要面對來自爸媽的壓力和質疑,很自然地會產生心理上的反彈。
就我觀察,子女也許在言語或行為上不順著爸媽的意,但心裡還是不希望讓爸媽失望、難過。這種兩難的情緒,常常讓子女陷入矛盾、不知所措。
5個人生設計「跨越力」祕訣,有助真誠溝通和理解
在史丹佛設計學院,老師們常教導我們,用新的視角(new perspectives)看待眼前的挑戰、重新詮釋(reframe)現況,得到不同的啟發與洞見。以下分享5個「跨越力」小祕訣,讓爸媽和子女應用在溝通過程中,增進彼此的理解。
給父母的3個人生設計「跨越力」祕訣
1.重新看待、盤點子女的長處
人們傾向注意並放大自己所看到的缺點或問題,這種「負面偏誤」(negativity bias)更容易出現在家人之間,因而帶來誤解。
交朋友、辦活動、跨領域,你可以說他「沒有定性、不專注課業」,也可以詮釋為「人緣好、應變能力和適應力佳」。重新詮釋子女的特質,並給予正向回饋,可以讓彼此關係破冰,是展開良好溝通的第一步。
2.讓想像力停止無限延伸
我遇見的爸媽,越聰明、越關心小孩的,越容易如此。「如果他沒有考上好學校,就不會有好的學習,不能遇見好同學好老師,這樣就不能找到好工作,那他怎麼會快樂?」
這好像你在追劇,一下子就幫主角演到最後一集。要不要給主角一個機會,讓他走出自己的路,即使過程中有些挫折與失敗,你也願意陪著他、支持他?
3.別把自己的故事投射在子女身上
求好心切的爸媽,難免會說:「我當年就是吃了這個苦。如果我英文好一點、如果我能出國留學,就不會像現在這樣,所以我才希望小孩可以做到啊!」
把自己過往的故事投射在子女身上,並希望子女可以做到,爸媽與子女都會很辛苦。不如漸漸給小孩機會,讓他們培養起為自己人生負責的生活態度。爸媽也會愈來愈輕鬆、愈來愈能放手。
給成年子女的2個人生設計「跨越力」祕訣
1.你終究有一天會是你自己
你可以在某些時候遷就於工作、大環境;遷就於另一半的要求或父母給的框架,但這些妥協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,以及對人生的滿足感。唯有聆聽內心的聲音、做真實的自己,一個人才會變得自由、快樂,並散發自信、展現才華。
既然早晚都會是真實的自己,何不早一點開始調整改變?
2.做自己,不代表要和父母衝突
有些人聽完上一段話,就說「我回去要來家庭革命!」拜託,不一定要這樣吧! 「做真實的自己」和「與父母好好溝通」是可以並存的。你可以用筆寫下,或找一位好友、老師訴說現況,試著重新詮釋目前「卡住的狀態」。
例如,有位學生把「我想顧全自己的理想和爸媽的期待,好辛苦」,重新詮釋為「爸媽為了我好而有所期待,我願意持續溝通,並相信自己的判斷力,做出好的決定」。這位學生事後給我的回饋是「這個新觀點,讓我更有力量去溝通,並實現夢想」 。